紡織面料作為服裝制品的原材料,如果在顏色上出現較大的顏色差異,就會影響服裝制品的生產銷售。為了檢測紡織面料的顏色差異,管控服裝制品的外觀顏色品質,就可以使用色差儀來對紡織品的顏色進行管控。本文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色差儀管控紡織面料顏色品質的方法,感興趣的用戶可以看看。

紡織面料產生色差的原因:
紡織面料在生產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邊中色差、頭尾色差、色斑、缸差等疵病,如果面料的顏色品質不過關,那么生產的成品服裝也難以通過質量檢測。造成紡織面料出現顏色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頭尾色差
一是由于某一導輥纏紗需打慢車速處理,二是液面發生變化,染液的循環管道堵塞造成染液不能及時補充。
2.邊中色差
軋染輥表面磨損,軋染輥壓力不均勻;水洗后烘干時面紗不均勻,烘干程度不一形成的差異。
3.缸差
前一缸染色后存在少量殘夜,殘夜中存在各種染料,因各染料的上染率不同,因此在連缸染色過程中因補加染料次數較多,產生較大誤差,導致缸差。
其次染色時間、染色溫度、堿劑使用量、軋余率、皂洗、染料批次等因素的差異,也會造成缸差問題。
4.色斑
色斑多分散出現,一般沒有特別的規律。其原因有:原紗配棉過程中異性雜纖維混入造成上染不一,不免出現發白的斑點;原紗捻度不勻造成上染不勻;整經張力設定過大造成紗線松弛時自捻成“辮子結”,染色時“辮子”沒有打開,無法均勻染色,重新整經的時候由于張力的作用,“辮子結”被拉開形成白點。
色差儀管控紡織面料色差:
傳統的紡織面料顏色檢定方法就是直接通過目視觀察,不過由于光源、周圍環境色彩以及觀察主觀評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就很容易導致目視測色難以準確的評定紡織面料細微的色差。為了客觀地檢測紡織面料的顏色品質,就可以利用色差儀來進行測量。
色差儀是一種模擬人眼看色過程的光學檢測儀器,它可以自動比較樣板與被檢品之間的顏色差異,通過數值的方式來表示色知覺差異。從明度、色調和彩度這三種顏色屬性的差異來表示。明度差表示深淺的差異,色調差表示色相的差異(即偏紅或偏藍等),彩度差表示鮮艷度的差異。品檢員利用色差儀就可以快速準確的評定紡織面料試樣與標樣的顏色偏差程度,從而管控紡織面料的外觀顏色。具體步驟如下:
1.儀器開機
按開機鍵進行開機,開機后我們可以看到電源指示燈被點亮,呈綠色。如果指示燈沒有亮,那么就需要檢查一下是不是電源沒有接好或者儀器沒有電。
2.儀器校準
未校正不能進行正常測量。從“儀器”菜單中選擇“設置模式”,當出現對話框提示時,先在模式中選擇“反射”,單擊“校正”,按提示分2步進行校正,待提示已校正成功后,此時再選擇對下一模式(即透射模式)進行校正,同樣按提示分2步進行校正。校正結束后,將校正用品歸位,待下次校正時使用。
3.模式選擇
選擇合適的測量模式、觀察光源及觀察角度。
4.樣品測量
將選定的標樣置于測量探頭下,將待測面完全蓋住遮光板的透光孔,按測量鍵進行測量,測量完畢后分析并保存數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