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印刷品在彩色復制的過程中,由于原稿及色彩復現過程中工藝、設備、顏色轉換等因素的影響,就會造成書籍印刷品產生色差,為了管控書籍印刷品的顏色品質,就可以在書籍印刷品生產的過程中使用色差儀進行檢測。

書籍印刷品為什么會有色差?
色彩復制過程是一個色彩分解、顏色傳遞、顏色組合的過程。在這個分解——還原過程中,色彩復制不僅受原稿本身的影響,而且受到工藝技術、設備、原輔材料、條件等轉換和色彩標準等方面的影響。因此,色差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具體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原稿自身由于攝影過程及材料而造成的色偏和呈色介質變色(色衰減)造成的色偏。二是色彩分解過程中產生的色差,主要是光源、濾色片、光電倍增管等的誤差。三是顏色還原過程中產生的色差,主要是版材、油墨、紙張的誤差。
因此,色差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分色過程中的色誤差。具體包括光源光譜的色誤差、濾色片色誤差、感光膠片色誤差、光電轉換系統的色誤差等。二是印刷過程的色誤差。主要包括彩色油墨產生的色誤差、油墨密度產生的色誤差、紙張產生的色誤差。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只有進行適當的修正才能保證顏色還原的準確性,提高圖像色彩復制的質量。一般來說,修正措施主要包括蒙版處理、灰平衡、網點腐蝕(減薄網點、增大網點)、底色去除等。
色差儀管控書籍印刷品的顏色品質:
管控書籍印刷品外觀顏色的方法一般有目視法和儀器檢測法兩種。目視檢測法由于受到光源環境、觀察角度和觀察者主觀心理因素等的影響,容易使評定結果存在差異。為了更加精準的評定產品外觀顏色的差異,生產商一般都會使用專門的顏色檢測儀器。
印刷品的色差管控一般使用色差儀。色差儀應用的原理就是通過積分測量樣品的三刺激值xyz,然后在計算出樣品的色品坐標等參數。通常用濾光片覆蓋在探測器上,把探測器的相對光譜靈敏度S(λ)修正成CIE推薦的光譜三刺激值x(λ)、y(λ)、z(λ)。用這樣的三個光探測器接收光刺激時,就能用一次積分測量出樣品的三刺激值X、Y、Z。濾光片需滿足盧瑟條件,以精確匹配光探測器。
色差儀可以有效的幫助企業實現色差管控,準確的評定兩件產品的色差程度,它通過模擬人眼看色的過程,根據色度學原理與CIE標準色度系統,可以自動比較試樣與標準樣品之間的顏色差異,輸出L、a、b三組數據和比色后的△E、△L、△a、△b四組色差數據,通過數字的方式就可以直觀的反映出書籍印刷品的色差問題。其中:
“L”代表物體的明亮度(0-100表示從黑色到白色)
△L=L樣品-L標準(明度差異)
△L+表示偏白,△L-表示偏黑
“a”代表物體的紅綠色(正值表示紅色,負值表示綠色)
△a=a樣品-a標準(紅/綠差異)
△a+表示偏紅,△a-表示偏綠
“b”代表物體的黃藍色(正值表示黃色,負值表示藍色)
△b=b樣品-b標準(黃/藍差異)
△b+表示偏黃,△b-表示偏藍
“△E”為總色差,計算公式為:

在利用色差儀檢測書籍印刷品的顏色差異時,用戶只需通過色差儀測量的△L、△a、△b、△E就可以準確的評定書籍印刷品的偏色情況以及總色差范圍,從而有效的管控書籍印刷品的顏色品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