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攀升,面料輕薄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市面上輕薄服裝一上市就會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但過度的追求服裝產品的輕薄化,所帶來的是服裝產品的的基本功能——遮蔽性的弱化。因此,為了測試織物視覺遮蔽性,解決面料輕薄化與遮蔽性不足之間的矛盾,就可以使用色差儀。

織物視覺遮蔽性測試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攀升,面料輕薄化的趨勢愈加明顯。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紡織面料的面密度都大大降低。就毛紡織物而言,其面密度在1980-1990年間下降幅度就達到了60g/m2左右,而這個趨勢仍在延續;就服裝產品而言,大量兼具輕薄和保暖特性的秋冬服裝占領市場,例如優衣庫新推產品——薄得可以團起來塞進小包的輕羽絨服一上市便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追捧,媒體也評價其為近幾年服裝創新最成功的產品。秋冬服裝尚且如此,春夏自不必說。高支棉、麻、絲、毛、超細纖維及其混紡原料等得到進一步研發,結合精細化的纖維整理和高支甚至超高支紡紗等新型技術,紗線高支化和產品輕薄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但是,過度追求輕薄所帶來的是產品基本功能——遮蔽性的弱化,尤其對淺色織物而言,遮蔽性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基于人們的需求,防透明纖維及視覺遮蔽性紡織品應運而生,很好地解決了面料輕薄化與遮蔽性不足之間的矛盾。然而,到目前為止,在織物的視覺遮蔽性方面還沒有具體的測試評價方法,這大大限制了此類產品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分光光度計是國內最為通用也相對權威的一種織物視覺遮蔽性測試儀器,但購置成本較高。因此,為了找到一種更為簡便且廉價的織物視覺遮蔽性測試儀器,就可以使用色差儀。
色差儀在織物視覺遮蔽性測試上的應用:
關于織物視覺遮蔽性的測試方法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大類:
主觀方法:
主觀方法就是借助“描圖紙的透明性能”測試,即將8張掃描圖紙疊合在一起,觀察“1.5mm×60mm”墨線的清晰程度來表征視覺遮蔽性。同時,還可以借助標準光源箱,以“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中的1級色差灰色樣卡為標準物質,將待測織物覆蓋其上,根據GB/T250-2008《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的判斷方法,對其色差級別進行判讀,得到4級9檔視覺遮蔽效果值。該方法是我國海軍首批裝備—防透襯衣視覺遮蔽性的評價方法。
主觀評價方法方便快捷且可操作性強,對織物進行定性分析十分有效。然而,人眼能夠識別的差異有限,當視覺遮蔽性的差異超出人眼能夠識別的范圍時,就需要通過客觀的方法進行定量分析。
客觀方法:
通常需要借助儀器,其中以分光光度計的應用最為廣泛。然而,分光光度計只可獲取能量的透過比例,不涉及光學成像,并非表征織物視覺遮蔽性的最佳選擇,而且其高昂的購置成本限制了進一步的應用。而色差儀在這方面的優勢則相當的明顯,由于其遮蔽性,織物在襯墊黑白板后,將呈現出有別于其自身固有色的另外一種顏色,借助色差儀獲取兩種情況下的色差便能表征相應的遮蔽性強弱。通過色差儀功能中容差以及色差等級的設置,可對織物的視覺遮蔽性進行快速簡便的評定,并可判斷其視覺遮蔽性合格與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