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面墻地磚因圖案豐富、質優價廉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被廣泛的用于家庭居室的裝飾,起到美化裝飾環境的作用。但其在生產的過程中,由于原料、加工工藝、燒制溫度等的影響,極易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色差問題,影響產品的外觀色澤。為了有效的管控釉面墻地磚色差,就可以借助于色差儀。本文介紹了色差儀在釉面墻地磚色差檢測中的應用。

釉面墻地磚色差產生原因:
釉面墻地磚色差體現在同一顏色墻地磚的各部位上呈現顏色的差別。色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同一產品批量與批量之間的色差;(2)同一批量同一產品之間的色差;(3)同一產品同一片磚不同部位間的色差因。究其原因,其產生這幾類色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面:
1.生產組織、生產安排不周密,同一產品批量少,原材料購買的批量也少,重復性強,造成第(1)種色差。
2.原材料化學成分不穩定,包括坯用原料和釉用原料,特別是一些著色離子含量發生變化,使坯體釉面的白度發生明顯變化。此時,均易出現(1)(2)兩種情況的色差。
3.原料進廠后管理及廢料(廢坯廢粉)的回收使用:原料進廠由于管理不善,混入雜質;廢料回收沒有經過檢選混有雜質,特別是鐵雜質混入,導致坯體顏色變化,出現第(1)種色差
4.泥漿細度的變化:泥漿細度以篩余來表示。篩余量偏高造成粗顆粒偏多,坯體顏色發暗;反之,坯體顏色變白。
5.釉面制備時,球磨工藝參數差異,(有的工廠因球磨介質不同而有多種研磨狀態)磨制的釉料細度差距很大,導致批量產品間的色差,另外釉料使用時攪拌不勻,帶色釉料易分層而導致出現前述三種色差。
6.工藝參數控制不穩定:釉漿比重粘度、施釉量等發生變化出現前述三種色差
7.絲網釉粘度的變化 立干器(或臥式干燥器)干燥出來的磚坯通過施釉后運行到網板下方位置時,具有一定的溫度,致使網板上的絲網釉部分蒸發,這樣經反復多次印刷后粘性增大,易粘在絲網上使網孔變小以至阻塞,將產生第(2)種色差。
8.網板質量的影響:刮膠厚薄;網板張力能否達到標準要求并穩定一致;暴光時間長短;網格與底片網點的角度等因素,均易出現所述的色差。
9.印花機調整:絲網印刷時坯體與網板間距離,刮刀壓力及刮刀角度均影響絲網釉透過率和圖案的清晰度。這樣也會出現上述的色差。
10.印花機操作工崗位技能及責任心:不同的操作工其技術水平有高有低,熟練程度和責任心也不相同,這樣產生第(2)種色差。
11.窯爐燒成:窯爐燒成過程也會產生上述三種色差 特別是高亮釉及特殊色釉等對燒成制度要求比較嚴格,稍有變化,亮度及顏色即會發生變化,出現色差。
色差儀在釉面墻地磚色差檢測中的應用:
由于釉面墻地磚生產工藝過程的復雜性,不可避免地造成釉面墻地磚制品的顏色不均勻性。釉面墻地磚表面顏色色差是評價勻色釉面墻地磚成品質量的一個指標,除了彩色釉面墻地磚顏色的色差會影響釉面墻地磚的裝飾效果外,對于勻色釉面墻地磚的顏色分布均勻度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它直接影響釉面墻地磚的裝飾效果。因此,在釉面墻地磚包裝之前應進行色差檢測。到目前為止,色差的檢測均采用人為的方法由人眼進行。這種方法實質是作為一種人工目測近似色來歸類,主觀性強,測定結果因不同觀察者而不同。據研究,近似色的可接受性是由目測判斷的,其結果往往很不一致,因為目測估計色差的大小是極其不精確的。因此,為了定量地分析釉面墻地磚顏色差異的程度,管控釉面墻地磚的顏色品質,就可以使用色差儀。
色差儀在檢測釉面墻地磚色差時時,模擬的是人眼看色的過程。人眼有紅、綠、藍三個基本顏色的色覺,制造光電測色儀時采用能感覺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受光器,將各自所感光的光電流加以放大處理,得出各色的刺激量,從而獲得這一顏色信號。色差儀對樣板測量可得出x、y和Y,即色度坐標和亮度因數。通過色度圖可以知道所測色在色度圖所處的位置。為了使顏色空間更符合視覺觀察的顏色差異,通過一系列轉換將x、y、Y變成a*、b*、L*值,其中a*值的大小代表紅綠相(正值為紅),b*值代表黃藍相(正值為黃),L*值代表亮度,即黑白相(0為黑,100為白)。這樣每個顏色都表現出一組相應的a*、b*L*值,兩個不同的顏色表現出不同的a*、b*、L*值,這樣就可得到Δa、Δb、ΔL,通過色度之間的差距和明度上的差距可以計算出兩者之間的總色差,以ΔE表。色差儀可將兩個顏色的a*、b*、L*數據打印出來,并通過計算機系統直接打印ΔE值,即色差。用戶使用色差儀分別對釉面墻地磚試樣與標樣進行測量,計算出色差值,就可以快速評價釉面墻地磚的色差問題。
將色差儀用于釉面墻地磚色差的檢測,就是將原本抽象的色彩信息數字化,顏色的數字化是指用色度值數據(L*a*b、XYZ)對顏色進行標識,是顏色遠程傳遞的前提。顏色的智能化是指利用電子信息技術進行顏色識別、測色配色和顏色數據傳遞,使顏色溝通更加便捷、精準。可見,顏色的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打破了傳統的交互方式,使快速反應成為可能,采用色差儀代替傳統釉面墻地磚色差的的測定將是大勢所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