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在生產的過程中,由于原材料及生產工藝等的不穩定,就會出現各種類型的色差瑕疵。為了保證紡織品的顏色品質,就需要在紡織品的生產階段和出廠之前,對紡織品的色差進行檢測。傳統的檢測方法采用的是目測法,這種方法機械性強且容易出現差錯,為了快速且準確的測定紡織品的色差,就可以使用色差儀。本文介紹了色差儀在紡織色差檢測中的應用。

紡織色差類型及產生原因:
印染行業中出現的色差種類有邊中色差、前后色差、原樣色差、正反色差、色條、色花等多種類型。邊中色差值的是織物中間的色相、色光、飽和度等因素與織物邊界的顏色存在差異。前后色差值的是同一批被染色的織物,先染出的織物顏色與后染出的織物顏色存在較大差異。正反色差指的是織物正面顏色和織物反面顏色在染色過程中存在較大差異。
色差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前處理效果不好,染色方面中的染料性質、染液配置、工藝條件等。
1.前處理后形成的半成品中存在的疵點有時較為隱蔽,難以被直接查明,例如退漿效果不好,織物白度前后差別大,半成品中織物pH值過大等都可能影響染色效果。
2.染液性質的影響,有些染料受熱刺激后會變性,造成織物變色,除此之外,染液的配置,顏料的操作標準化規范化都對染液有影響,工藝參數的不穩定等因素都會形成色差。
3.設備機器的影響,印染軋車的氣壓,油壓發生變化會對顏色造成影響,比如織物染色時,左中右染液的含量不一樣,造成色差發生變化,形成邊中色差。
4.織物的后整理,后整理對織物的色光影響很明顯,扎光整理后色光艷度會發生較大變化,出現原樣色差,即處理前后顏色發生改變。
因此需要對織物進行經常性的取樣,檢測色差等級以保障染色的均勻性及一致性。傳統的人眼目視法工作太繁瑣,機械的測色檢測,使工人處于疲勞狀態,而且測量的精度不高,因此就可以使用色差儀。
色差儀在紡織色差檢測中的應用: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國家相關標準規定的這種測量方式略顯落后隨著測量儀器的不斷開發和運用,顏色的測量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已由傳統的人工比色發展到現在的數字化測量,其中使用色差儀測量是比較流行和簡便的方法。
色差儀作為一種“標準眼”,它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CIE)推薦的測色原理,采用標準的照明條件和觀察條件,排除了人為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擾,能做到“鐵眼無私”,從而客觀、準確地測量顏色的色度,以及相近顏色之間微小的差別,因而在紡織、印染、油漆、塑料、印刷、皮革等行業獲得廣泛地應用。
用于紡織色差評價的色差儀,其測量原理采用最廣泛使用于測量物體色調的國際照明委員會(CIE)的CIE1976L*,a*,b*色度系統,借助均勻色的立體表示方法將所有的顏色用L*,a*,b*三個軸的坐標來定義。L*為垂直軸也即中軸,代表明度上白下黑,其值從底部0(黑)到頂部100(白)。中間為亮度不同的灰色過度,有100個等級;a*、b*坐標組成的色度平面是一個圓,表示不同的色彩方向,a*代表紅綠軸上顏色的飽和度,其中-a*為綠,+a*為紅;b*代表藍黃軸上顏色的飽和度,其中-b*為藍,+b*為黃。a*,b*都是水平軸。L*,a*,b*不僅可以精確地表示各種色調,它也為兩種色調之間的差即色差表示帶來了方便,尤其是在研究或測定近似顏色的差別程度時(比如同一原材料不同批次的比較),勻色空間L*,a*,b*表色系上任意兩點間的距離△Eab都可以表示兩個顏色之間的總色差△E=[(△L*)2+(△a*)2 +(△b*)2]1/2。
通過色差儀測定的L*,a*,b*值及△E值,就可以對紡織品的偏色情況進行判斷,進而調整生產工藝和制定合理的可接受偏差范范圍,管控紡織品的顏色品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