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釉日用陶瓷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由于制作工藝及燒制工藝等的不穩定,極易在外觀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色差,影響產品的美觀和銷售。為了減小產品的色差,提升產品的顏色品質,就需要在生產的過程中實施色差檢測。本文對透明釉日用陶瓷產品色差產生原因及檢測方法做了介紹,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透明釉日用陶瓷產品色差產生原因:
1.煙熏因素影響
煙熏為日用瓷器常見缺陷,不管是殘留碳素導致煙熏還是吸附碳素導致煙熏,都將并發色差,但兩者發生部位和色度深淺差異較大,殘留型煙熏起因于坯體內部碳素排除未盡、故一般可以觀察到以制品最厚處為中心,逐漸向周圍遞減,而色調變化與之相對應,以中心處為最深。由煙熏導致色差,異色多為灰一黑色調,這是碳素不同程度著色的結果,偶爾雜有深褐色調,屬高溫吸煙物質中有含鐵細粒與熔釉作用的原因。
2.生燒過燒因素影響
正燒產品的顏色,氧化焰應為純白色或輕度偏黃,還原焰應為白里泛青,如果燒成溫度與坯釉配方燒成范圍不符,可能產生生燒或過燒現象,而此時產品色調也將發生較大的變化,生燒產品呈色偏紅,這是殘留有機質的象征,過燒產品偏黃,這是由于瓷體中液相增高導致載色體性質改變,鐵鈦著色能力得以加強的結果,該類色差起因于制品生燒或過燒。
3.陰黃色差影響
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燒成時還原時間的早遲及長短,還原氣氛的濃淡及上下火位的差異。還原結束后氣氛變化等方面不夠協調,就會產生千變萬化的色差問題。如果還原階段窯內上下溫差太大,還原作用很難同步,部份火位制品必將發黃,還原結束后高火階段氣氛不穩定,一旦出現較強氧化氣氛燒成,在火焰流通較好的火位會發生陰黃,此外諸如操作不慎造成火箱穿孔、升溫過速提前化釉、加煤時間間隔不當而氣氛波動幅度過大等等均可造成不同表現的陰黃類色差。
4.瓷器泛紅色差的影響
瓷器泛紅色差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個:一是原料中賦存小溶性含鐵礦物。如施釉前若清洗不周,燒后釉下局部出現隱約可見的色調差異。二是燒成著色的影響。燃料中若有氯化物存在,高溫下與燃料中鐵礦物發生反應生成FeCl3,其中部份直接升華后附于坯體表面留下痕跡,或煤碳燃燒時,Cl、S等活潑元素隨揮發物質直接接觸坯體表面裸露部份,與坯料含鐵物質化合之后著色,進而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泛紅現象。
色差儀檢測透明釉日用陶瓷產品的色差:
傳統透明釉日用陶瓷顏色檢測主要采用人眼目測法。由于人眼的結構是復雜的,視網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包括視覺感光細胞-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而視覺最敏銳的地方則是視網膜中央的黃斑區域。錐體細胞是明視覺器官,在光亮條件下,椎體細胞能夠分,辨顏色和物體的細節;桿體細胞是暗視覺器官,只在較暗條件下起作用,不能分辨顏色和細節。有色人種與白種人的視網膜色素略有差異,這對明視覺的光譜感受性也許存在影響。同時,由于視網膜黃斑區域的黃色素隨觀察者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致使對藍光的感受性降低,所以,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觀察者對顏色的感受都是不盡相同的。同時,人眼看到的顏色和波長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受到光強度的影響。在光強-波長的光譜上除了572nm(黃)、503 nm(綠)和478nm(藍)是不變的顏色外,其它顏色在光強度增加時,都略向紅色和藍色變化。因此,盡管目視檢查法更為常用,但主觀誤差大,極易受外界照明條件及觀察者心理、生理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顏色不能進行精確量化的描述和測定,只能進行粗略的估計,對與標準樣品色調不一致和限度邊緣的樣品基本無法判定,因此而造成的結果判定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為了更加客觀,且對透明釉日用陶瓷的顏色進行量化,越來越多的陶瓷生產企業開始使用色差儀。
色差儀是根據完整、成熟的色度學理論設計而成的,隨著人們對色度學認識的不斷加強,色差理念被廣泛應用于食品、染料、醫療以及藥品等眾多領域,透明釉日用陶瓷由于生產工藝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在顏色上存在差異,為保證透明釉日用陶瓷的顏色品質,人們希望找到利用色差計客觀地考察這種差異的方法。應用色差儀進行透明釉日用陶瓷顏色檢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目視檢查法的不足,能夠客觀數字化的反應判斷結果,使得透明釉日用陶瓷標準的判定更具科學性、嚴謹性。
在使用色差儀對透明釉日用陶瓷的顏色進行檢測時,需要先對儀器進行校準,取按要求制得的供試樣品和標準樣品,將色差儀測量口徑緊貼樣品表面,供試樣品和標準樣品的色差值ΔE值應不超過相應規范的色差標準。利用色差儀通過比較供試樣品和標準樣品色差值,能夠準確而量化的比較和描述了透明釉日用陶瓷產品的顏色,從而管控注透明釉日用陶瓷產品的外觀顏色質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