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度測量的方法有很多種,主要就可以分為人眼測色以及儀器測量兩大類。我們知道顏色是人們對物體表面色彩的一個主觀的評價,不同的觀察者即使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的色度測量結果可能都會存在區別,它涉及到觀察者的視覺生理、視覺心理以及照明條件、觀察條件等許多問題。因此,色度學的定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標準紙上,為此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在1931年規定了一套標準色度系統,稱為CIE標準色度系統。各種色差儀、分光測色儀就可以按照CIE標準色度系統對物體表面顏色進行色度測量。

色差的判定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進行:
1、目視評定:
在合適的光源條件下,將需要比對的顏色件放在靠近的位置上,直接觀察二者顏色是否一致。
2、色差儀測量:
.使用色差儀對物品顏色件或色板進行測量。
.將獲得的色差數據與顏色基準數值進行比對,以確定色差的大小和級別。
.色差儀是一種可以測量多角度反射光譜的儀器,能夠提供精確的顏色差異分析。
根據測量數據程度,可以將色差分為不同的等級:
微小色差(0.0—0.5):感覺極微。
小色差(0.5—1.5):感覺輕微。
較小色差(1.5~3):感覺明顯。
較大色差(3—6):感覺很明顯。
大色差(6以上):感覺強烈。
根據成像的光學原理,色差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球差:指像面的彎曲程度導致的像差。
2、彗差:由光的發散造成的像差。
3、像散:指像面上的點不在理想的位置,通常是由于物鏡的像差引起的。
3、場曲:指像場的彎曲,尤其是在廣角鏡頭中常見的像差。
4、畸變:指圖像扭曲或不規則變形,如桶形畸變和枕形畸變。
5、位置色差:當物體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時,其顏色會發生變化,這主要是由于攝像頭或掃描儀的安裝位置不當造成的。
6、倍率色差:在多倍率顯微鏡下觀察樣本時,由于物鏡倍率的改變,會導致圖像顏色發生變化。
7、此外,色差也可以通過觀察光源、觀察角度、觀察者自身條件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為了確保色差的統一標準和準確評估,國際照明委員會(CIE)提出了系列測量的標準和方法。
CIE:國際照明委員會
CIE(英語: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法語: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采用法語簡稱為CIE),是一個集技術、科學及文化于一體的非營利性組織。
1)制定了一系列色度學標準,一直沿用到數字視頻時代,其中包括白光標準(D65)和陰極射線管(CRT)內表面紅、綠、藍三種磷光理論上的理想顏色。
3)在1964和1976年,CIE的專家們又對該系統進行了兩次重大更新,解決了顏色空間的感知一致性問題,并訂立了CIE 1976 L*a*b顏色空間規范。
4)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認定為照明相關領域最高權威機構,發行的光與照明基礎研究的全球標準得到ISO的認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