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來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顏色與色澤越鮮明越純,反應藥材有效成分含量也就越高,顏色與色澤不僅作為鑒別藥材質量,也反映藥材的保管、加工質量的優劣、及控制藥材的質量。本文介紹了色差儀在中藥材顏色變化檢測中的應用。

中藥材變色原因分析:
1.空氣致變色
空氣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組成,其中氧氣和少量臭氧是致使藥材變色因素。臭氧是強氧化劑,能加速藥材有機物質,特別是脂肪油變質。如長期與空氣接觸,藥材的顏色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2.溫度致變色
藥材常溫在15-25℃條件下比較穩定的。隨著溫度的驟升或驟降,使藥材自身產生物理、化學和生物變化。引起退色、熔化、粘結、泛油、揮發等、改變原有的顏色及色澤。
3.暴曬致變色
暴曬是中藥干燥的一種常貯法。利用陽光直射的熱能使藥材內的水分蒸發,日光中紫外線有強烈的催化作用,可引起藥材中的化學成分變死,尤其是藥材中色系遭到破壞,進而導致變色。
4.濕度致變色
空氣中的濕度因天氣變化而改變,濕度改變就是影響約材的保管質量重要因素,濕度增大可引起藥材本身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甚至霉爛、變質,進而導致藥材的表面顏色發生變化。
5.酶致變色
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能促使藥材有效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在酶的作用下,經過氧化分期的過程,形成有機化合物而使藥材頻色改變。
色差儀在中藥材顏色變化檢測中的應用:
一直以來,人們都是運用目視檢測方法來對中藥材的顏色進行評定,這種方法可以通過肉眼對中藥材的顏色進行比較,但無法對顏色進行量化分析,而且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評定結果存在誤差。為了準確、且定量的對中藥材的顏色進行評定,我們就可以使用色差儀。色差儀利用人眼睛對顏色判斷的三變數原理,模擬人眼判斷顏色的過程,可研究其色差值與感官品評值的相關性,去除人為因素對測定結果的影響,使得色澤的判定更加客觀。
色差儀在檢測中藥材顏色時,模擬的是人眼看色的過程。人眼有紅、綠、藍三個基本顏色的色覺,制造光電測色儀時采用能感覺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受光器,將各自所感光的光電流加以放大處理,得出各色的刺激量,從而獲得這一顏色信號。色差儀對樣板測量可得出x、y和Y,即色度坐標和亮度因數。通過色度圖可以知道所測色在色度圖所處的位置。為了使顏色空間更符合視覺觀察的顏色差異,通過一系列轉換將x、y、Y變成a*、b*、L*值,其中a*值的大小代表紅綠相(正值為紅),b*值代表黃藍相(正值為黃),L*值代表亮度,即黑白相(0為黑,100為白)。這樣每個顏色都表現出一組相應的a*、b*L*值,兩個不同的顏色表現出不同的a*、b*、L*值,這樣就可得到Δa、Δb、ΔL,通過色度之間的差距和明度上的差距可以計算出兩者之間的總色差,以ΔE表。其中,△L為正時表明測試樣較標準樣淺(偏白),△L為負時表明測試樣較標準樣深(偏黑);△a為正時表明測試樣較標準樣紅(偏紅),△a為負時表明測試樣較標準樣綠(偏綠);△b為正時表明測試樣較標準樣黃(偏黃),△b為負時表明測試樣較標準樣藍(偏藍)。
在對中藥材樣品顏色進行測量時,用戶只需打開色差儀,選擇光源為漫反射光,利用儀器自帶的黑板和白板進行儀器調試,用儀器測定白板選為對照,將測量口徑緊貼中藥材樣品表面,不漏光,就可以得到△L、△a、△b值。根據色差儀給出的L*、a*、b*值,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中藥材的色彩,而且可以根據兩個樣品之間的色差值△L*、△a*、△b*的大小以及正負,就可以判斷出中藥材的偏色情況,根據△E值就可以判斷中藥材是否存在色差,進而判斷中藥材是否變色。
綜上所述,色差儀以人眼看色的方式測量顏色,它通過測量物體反射的光來評估顏色,比人眼測色更加的客觀、準確。中藥材顏色測定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辨別顏色的細微差異,它與人眼的客觀性是可變的不同,色差儀基于可控的儀器變量執行客觀、可重復的測量。因此,其測量結果比人類觀察者測色更為可靠。同時,色差儀通過參照色度學標準,在規定幾何條件下進行測色,可以準確的描述細微的顏色差異,以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顏色數字的描述,允許中藥材生產商為可接受的色澤標準標準建立精確的容差范圍,進而保證中藥材的品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