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線是紡織行業常用的一種原料,其顏色品質是保證紡織品外觀顏色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但紗線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眾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極易產生色差缺陷,影響紗線的使用。本文介紹了色差儀在紗線色差檢測與顏色一致性管控中的應用。

紗線色差產生原因:
有色差的紗線也稱黃白紗。紗線色差可分為本色色差和染色色差。本色色差就是產品在著色前顯現的色差。染色色差就是產品在著色后才能顯現的色差。
本色色差產生的原因是:配棉工藝不合理;清棉工序混棉不均勻;各工序沒有保證先紡先用;錠速級差引起的長片段和條干引起的短片段的捻度差異。
染色色差產生的原因是:由于產品中摻有異性纖維或原棉成熟度差異過大,致使纖維著色能力不同而產生染色色差。
通常純化纖紗由于化纖原料顏色單一,故色差較小。滌棉、粘棉紗等化纖與棉混紡紗線色差也較小。而棉型紗線極易產生色差。我國是產棉大國,由于各個省份、地區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不同,棉花的顏色差異很大,即使剛采摘的同品種的籽棉,由于成熟度的不同,顏色也有差異。棉花色澤是評定棉花品級的首要指標。色差一般對同一批號的紗線而言,不同批號的紗線沒有可比性。色差僅憑肉眼就能看出來,不明顯的需借助熒光燈來觀察。色差紗線對印染布和色織布等色布影響很大,會產生上色不勻,染色條花,產生染色色差,有損織物外觀等質量問題。因此,控制紗線色差是紡紗生產中的一個重點。
色差儀檢測紗線色差管控其顏色的一致性:
在光與物體相互作用時會產生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定向透射和散射透射以及光吸收等,其中每種成分的特定組合取決于光源、物體的性能及幾何關系。當人們在觀察一種均勻有色物體時,會注意到其顏色以及光是如何從物體表面反射的。從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產生鏡面光澤、紋理、圖像清晰度光澤等。由于光源、物體和觀察者的相互作用取決于光源的漫射和定向性能、觀察位置以及光源與樣品、樣品與觀察者之間的特定幾何關系。由于樣品表面的結構特性不同,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光譜)反射率或(光譜)透射率,因此照明的幾何條件對顏色測量的結果會有很大影響。想要準確的評定紗線的外觀顏色,就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測色儀器,常用的就有色差儀。
色差儀是一種典型的光電測色儀,仿造人眼感色原理制成,具有感受紅、綠、藍3種顏色的受光器,將各自所感受光電的光電流放大處理,得出各色的刺激量,從而獲得顏色信號。它可以測出紗線顏色的L*、a*、b*值。Lab色空間就是用L*、a*、b*3個1組的數值來表示任何一種顏色。其中L*表示亮度,取值0~100,值越大,亮度越大;a*、b*有正負之分,+a*表示紅度,-a*表示綠度,+b*表示黃度,-b*表示藍度。用色差儀可以測定任何一種顏色的L*、a*、b*值,根據所測的L*、a*、b*值可以判斷不同顏色的差別。另外,色差儀還可以同時測出色度(C)和色調角(H)。
測定方法是:選取表面平整的樣品,在將色差儀用白板校正后,將鏡頭垂直置于樣品上,鏡口緊扣樣品表面(不能漏光),按下攝像按鈕,在鏡頭打出兩次光之后,讀取數值結束。每個肉樣取5個點,每個點重復測定3次。
使用色差儀測定紗線的顏色,不受外界光源的影響,同時得到的數據為連續型數據。色差儀將原始的CIE三刺激值(X,Y,Z)通過一系列數學關系的轉換,表示成易于理解的顏色數值,如L*,a*,b*(CIEL*a*b*表色系)和L,a,b(Hunter Lab表色系)等,這樣就可以獲得紗線顏色的客觀量化指標,進而有效管控其顏色品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