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色牢度是指紡織品的顏色經受不同方式的處理而顏色不變的能力,是評價紡織品質量的重要指標。對其進行評價,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品質質量,提升市場的競爭力。本文介紹了色差儀在紡織品色牢度檢測中的應用。

紡織品色牢檢測重要性:
色牢度是指紡織品的顏色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對各種作用的抵抗力,通常根據試樣的變色和未染色貼襯織物的沾色進行評級。其實質反映了染料與纖維結合的堅牢程度以及染料發色團對環境因素的穩定性。印染紡織品在外力作用下,染料與纖維發生脫離,織物顏色發生變化,褪下的顏色沾到其他織物或者人體皮膚上,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外觀效果,降低了其服用性能,而且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色牢度是紡織品質量檢驗的重要指標之一。
色牢度的好壞用色牢度等級來表示,級別越高,色牢度越好,反之,則越差。一般分為一到五級,每個級別之間再補充半個級別,即五級九檔;但耐光和耐氣候色牢度除外,該兩項色牢度等級分為一到八級,一級褪色最嚴重,八級最不易褪色。色牢度等級直接反應了紡織品色牢度的好壞,其評定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對評價產品質量的產生較大的影響。
色差儀在紡織品色牢度檢測中的應用:
目測法是紡織品色牢度等級評定最基本的方法。該評級方法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檢驗人員,在標準光源箱中,利用人眼目測色牢度試驗前后的試樣或者貼襯織物的色差,并與標準灰卡進行比對,以灰卡色差程度與試樣相接近的一級作為該評級樣品的色牢度等級。不過這種評價方法影響因素眾多,且因人而異。因此,為了提升紡織品色牢度檢測的準確性,就可以使用色差儀。色差儀測變色牢度的原理主要基于對顏色的精確量化和對比,通過測量紡織品在經受外界因素作用前后的顏色差異來評定變色牢度等級。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1.樣品準備
從待檢測的紡織品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試樣,試樣的大小應能完全覆蓋色差儀的測量窗口。對于不同的測試類型,可能需要準備多個相同的試樣。例如,進行洗滌變色牢度測試時,通常需要準備至少3塊試樣;進行摩擦變色牢度測試時,需要準備干摩擦和濕摩擦的試樣。
2.儀器準備
開啟色差儀,按照儀器使用說明書進行預熱,通常預熱15-30分鐘,讓儀器達到穩定的工作狀態。預熱完成后,使用配套的標準白板對色差儀進行校準,確保儀器測量的準確性。校準過程中,將標準白板放置在測量窗口,按照儀器提示操作,使儀器的測量值與標準白板的已知值相符。
3.測量初始顏色
將校準好的色差儀的測量口徑與被測樣品緊密貼合,按下測量按鈕,色差儀會發射光線照射試樣,并測量試樣對不同波長光的反射率,進而計算出試樣在CIELab顏色空間中的L*(明度)、a*(紅綠色度)、b*(黃藍色度)值。每個試樣測量3-5次,取平均值作為初始顏色數據,并記錄下來。
4.測量變色后顏色
將上述測量試樣經過外界因素的處理后,恢復到穩定狀態,再次將其放置在色差儀的測量窗口上,重復步驟3的操作,測量并記錄試樣變色后的L*、a*、b*值。
5.計算顏色差異
根據測量得到的初始顏色和變色后顏色的L*、a*、b*值,使用公式△E=[(ΔL*)2+(Δa*)2+(Δb*)2]1/2計算出色差值ΔE,其中ΔL*=L*2-L*1,Δa*=a*2-a*1,Δb=b*2-b*1(L*1、a*1、b*1為初始顏色值,L*2、a*2、b*2為變色后的顏色值)。
6.色牢度評級
依據相關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將色差值與規定的變色牢度等級范圍進行對比,從而評定出該紡織品在特定測試條件下的變色牢度等級。一般來說,5級表示顏色幾乎無變化(變色牢度最好),1級表示顏色變化非常明顯(變色牢度最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