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及肉質品顏色是其重要的商品屬性,是消費者評價產品質量最直觀的指標,影響著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決策。傳統肉及肉質品顏色的檢測采用的是目視法,這種方法存在不穩定性,且無法對肉及肉質品顏色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為了客觀量化肉及肉質品顏色,就可以采用色差法。本文介紹了食品色差儀在肉及肉質品顏色測定中的應用。

肉及肉質品顏色重要性:
人們對肉及肉制品大都從色、味、香、嫩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其中顏色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為明顯,肌肉顏色是消費者選擇接受或者拒絕產品的基本評估標準之一。肉的顏色主要取決于肌肉中的色素物質——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在放血充分的情況下,前者約占肉中色素的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肌紅蛋白本身為紫紅色,與氧結合可生成氧合肌紅蛋白,為鮮紅色,是新鮮肉的象征;肌紅蛋白和氧合肌紅蛋白均可以被氧化生成高鐵肌紅蛋白,呈褐色,使肉色變暗。鮮肉貯藏期間三種形態的肌紅蛋白(脫氧肌紅蛋白、氧合肌紅蛋白、高鐵肌紅蛋白)的相互轉化導致肉色的變化。
目前,用于肉色測定方法有,比色板法、化學測定法等。傳統的比色板評定方法直觀、易操作,但易受外界光源和人為主觀因素影響,導致結果存在較大偏差。化學測定法即提取色素并測定其含量,耗費時間及化學試劑。因此,為了快速的量化肉及肉制品的顏色,就可以使用色差法。目前,國內外多采用色差儀直接測定肉樣顏色,這種儀器將原始的三刺激值(X,Y,Z),通過一系列數學關系轉換,表示成易于理解的顏色數值,如L*、a*、b*等,從而獲得肉色的客觀量化指標。色差儀測定肉色具有明顯優勢:快速準確的色差數值有助于對原料肉進行肉色評定及等級劃分;監測原料肉的新鮮程度;及時了解工藝過程對樣品的影響等。
食品色差儀在肉及肉質品顏色測定中的應用:
食品色差儀測量肉及肉質品顏色是基于光的反射和吸收的原理,當儀器內置光源發出光線照射到肉及肉質品表面時,肉及肉質品中的各種成分會對不同波長的光進行選擇性吸收和反射。儀器內的光學系統將反射光收集并引導至分光裝置,分光裝置把混合光分解成不同波長的單色光。隨后,探測器對各個波長的光強度進行測量,得到肉及肉質品對不同波長光的反射率數據。儀器內置的微處理器根據這些反射率數據,依據特定的顏色空間模型進行計算,從而得出牛肉醬的顏色參數,如明度(L*)、紅綠色度(a*)、黃藍色度(b*)等,以此精準表征肉及肉質品的顏色特征。
使用分食品色差儀檢測肉及肉質品顏色時,需先對儀器進行校準,確保光源和傳感器處于標準狀態。然后取具有代表性的樣品,使儀器的測量口徑與樣品表面緊密的貼合,按下測量鍵,儀器就會給出該樣品的各種顏色參數。通過與預先設定的標準顏色數據對比,可準確判斷肉及肉質品的顏色是否符合生產要求,同時還能對不同批次肉及肉質品的顏色一致性進行監控,實現肉及肉質品顏色測量的全程可視化。食品色差儀測量肉及肉質品顏色,相比人眼更加的客觀可靠,它不僅可以準確的測量肉及肉質品顏色的顏色差異,還可以客觀的記錄數據,同時食品色差儀使用受控照明來測量顏色,不會被環境光源所影響。因此,其測量結果比人類觀察者測色更為可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